
“企業創新積分制”精準畫像 “解碼”成都硬核科技企業
通過挖掘、培育創新能力強、成長速度快、市場潛力大的硬核科技型中小企業,在成都,越來越多的“明日之星”正競相涌現。
近日,成都市科技局牽頭組織成都生產力促進中心及專業投資機構,基于“企業創新積分制”評估體系,歷時一年完成了2024年度面向科技型企業的系統調研評估并形成報告。天虎科技獲悉,這是成都首次采用專業投資機構視角開展對科技企業的調研評估,旨在發掘和培育成都科技企業“明日之星”。
本次調研聚焦技術創新能力強、市場前景廣闊但尚處于成長期的科技企業,通過科學評估體系進行精準識別,后續將以此為基礎,建立相應服務直通機制,助力企業市場拓展、構建全要素保障體系,完善梯度培育體系及創新生態,加速硬科技企業成長。
調研篩選出愛迦科技、鯤騰泰克、思越智能、海孚科技、云海四面體生物、菁蓉聯創、陸迪盛華等111家優質科技型企業,并對其中40家代表性企業進行了深度畫像。調研企業中不僅包含行業頭部企業,更發掘了一批極具潛力的科技創新企業。這些企業在關鍵技術創新和產業變革方面展現出極大潛力,正成為推動成都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
多維度評價體系再創新:
涵蓋科技創新能力、市場競爭力、成長潛力和可持續發展等關鍵指標
科技創新能力評估關注企業核心技術水平,主要考量技術原創性、關鍵專利布局以及研發投入強度。數據顯示,入選企業的研發投入占營收比例普遍在8%以上,部分企業甚至超過15%,顯著高于行業平均水平。
市場競爭力評估側重企業產品或服務在細分市場的表現。評估指標包括市場占有率、產品差異化優勢以及商業模式創新性。數據表明,即使一些處于發展初期的企業,也在特定細分領域展現出顯著的技術領先優勢和市場拓展能力。
成長潛力評估主要考量企業所處行業與國家戰略發展方向的契合度。重點關注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先進材料等國家戰略性產業領域的企業,分析其中長期發展戰略與行業趨勢的契合性。入選企業中,超過70%分布在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領域。
可持續發展能力評估則關注企業創新生態構建水平。指標包括產學研合作深度、人才團隊結構以及資源整合能力。調研發現,入選企業普遍建立了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關系,近半數企業參與了產業聯盟或創新網絡。
首次采用專業投資機構視角構建科技企業評估創新體系
聚焦集成電路、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生物醫藥及合成生物等前沿產業
集成電路產業鏈最具規模,涉及環誠智能、華曜芯科技、迅翼衛通、逍遙科技、電科星拓等23家企業(占比20.72%),這些企業已成為成都集成電路產業鏈的中堅力量,在多個細分領域形成技術優勢。
例如,環誠智能首臺Micro LED巨量轉移全自動鍵合機已交付,在轉移效率、精度和穩定性等方面都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在原有工藝條件下將產品良率提升40%-50%。此外,環誠智能計劃2027年交付首臺8英寸以上3D封裝鍵合設備,成為在該領域的國內頭部企業;
環誠智能相關產品
華曜芯科技致力于人工智能+物聯網SOC芯片的研發、推廣和銷售,具備算法、射頻、基帶、SOC設計、固件和應用軟件全流程研發能力;
專注于下一代寬帶衛星互聯網終端研發的迅翼衛通,致力于為全球衛星通信用戶提供小型化、一體化、智能化的衛星互聯網終端和相關服務,自主研發生產的平板衛星互聯網系列終端已成功向海外市場出臺上千套。
電子/光電子芯片設計自動化(EDA/PDA)軟件工具研發企業逍遙科技為“特色工藝”半導體芯片提供設計自動化全流程EDA/PDA解決方案,產品廣泛應用于光通信、光電子計算以及傳感技術等多個領域;
互聯芯片解決方案提供商電科星拓聚焦時鐘、接口、電源管理類芯片的研發和銷售,產品在數據中心、通信、工業互聯網、新能源汽車、消費電子、醫療電子等場景廣泛使用。
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鏈有愛迦科技、海藝互娛、阿加犀智能科技、海孚科技等企業,占比14.4%。其中,愛迦科技完成DeepSeek-R1與多模態醫療AI模型的全產品矩陣深度集成,通過了智能畫像、影像輔助診斷、臨床報告自動生成、個性化治療決策及動態健康管理五大核心場景的技術重構;
愛迦醫學影像大模型&Deepseek
海藝互娛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優化圖片生成,打造全流程藝術創作平臺,并推廣到其他領域包括電商廣告、品牌營銷等領域;
海藝互娛
阿加犀智能科技研發了首款基于高通平臺打造的智能工業相機,此外端側AI人形機器人原型機“通天曉”也收獲較多關注;
阿加犀通天曉機器人
海孚科技創新性地融入人工智能、生成式設計與增材制造技術,研發了包括伺服閥、比例閥等關鍵元件在內的系列產品,產品在體積、重量、響應速度、控制精度、耐污染性等方面領先國際廠商。
海孚科技電液伺服閥
生物醫藥及合成生物領域12家企業占比10.8%,涵蓋云海四面體生物、賾靈生物、優賽諾、凌泰氪、盈嘉合生等企業。
其中,云海四面體生物以DNA四面體框架核酸藥物系統為通用技術平臺,助力核酸四面體技術在核酸藥物與非藥方向的研發,牽引核酸藥物產業落地聚集;
從事創新藥物研究及產業化的生物醫藥科技公司賾靈生物,致力于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引起的細胞因子風暴等創新藥物研發,為用戶提供注射用甲磺酸普依司他、馬來酸氟諾替尼片等藥品;
新一代通用型CAR-T技術研發商優賽諾已經在多個關鍵工藝環節實現了突破,在保障安全性的同時,增強了治療效果,有望將價格降至自體CAR-T的1/10;
凌泰氪生物則以lncRNA介導的靶向嵌合體技術(lncTAC?),并且與UNAST?形成一個獨特的技術平臺,針對一系列傳統不可成藥靶點進行創新性核酸藥物的開發。
在合成生物領域,盈嘉合生則為全球食品飲料巨頭提供原料,全球排名前十的食品飲料公司,有7家是盈嘉合生的客戶。
盈嘉合生代糖產品
成都“硬科技”企業成長解碼:
“小而精”發展模式背后的共性特征與未來潛力
需要注意的是,此次調研不僅是對成都市科技型企業現狀的梳理,在這些優質科技型企業背后,更透視出當前成都科技企業在成長過程中呈現的若干共性特征和發展需求:
一是在成長模式上,企業普遍聚焦自主可控技術賽道,呈現出鮮明的“硬核科技”特質。企業在發展模式上展現出專注于核心技術研發的特點,將有限資源集中投入關鍵技術領域,形成了典型的“專精特新”發展路徑。產業鏈的“硬科技”“高精尖”型中小企業已逐漸嶄露頭角。
二是在人才結構上,企業呈現出明顯的“小而精”的特征。多數企業在團隊構成上呈現出鮮明的學術背景特色,企業創始人和核心團隊成員擁有高校科研機構背景或海外工作經歷,團隊成員通曉多學科專業知識,具備跨領域創新能力。
三是企業成長方面,多處于創新創業早期的“水下階段”。據調研數據,111家企業中有35家企業暫未融資,已完成種子輪、天使輪、Pre-A輪、Pre-A+輪、A輪融資的企業分別為4家、15家、4家、2家、30家,共計55家。未融資和A輪融資(含)前的企業占比高達81.08%。這表明大部分企業仍具有較大的成長空間和投資潛力,值得相關部門、投資機構等給予更多關注和支持。
四是在技術創新能力指標上,企業研發投入力度持續加碼。數據顯示,111家企業中,5家企業已授權發明專利在50項以上,23家企業已授權發明專利在20項以上,IC設計企業在集成電路布圖上均有涉及。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調研中,有10家硬核科技企業上榜2020-2024年瞪羚企業名單,2家硬核科技企業在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晉級或獲獎。
用積分為企業創新量化
挖掘、培育更多“明日之星”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調研中挖掘、展現的111家優質科技企業,離不開“企業創新積分制”對企業的精準“畫像”。它依據創新積分指標對企業進行創新能力量化評價,將企業的創新能力轉化為金融投資機構看得懂的“財務數據”。成都是全國率先試點“創新積分制”的城市之一,讓“小積分”實現“大應用”。
據介紹,本次調研由成都市科技局聯合成都生產力促進中心、技轉智石等機構共同開展,從政府、產業和投資三方面綜合考量,調研報告既為地方產業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學依據,也為資本市場、科研機構及企業自身指明了合作與成長方向。有利于政府更精準支持企業的創新發展,讓越來越多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硬科技”“好苗子”企業脫穎而出,讓更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跡”在成都涌現!